打鐵寮古道生態人文探索 大艽芎古道生態人文探索 大溪八結山區人文探索

大溪鄉土植物訪問表

大溪鎮古道分佈圖
手繪圖

朱信維 主任繪製

 

大溪八結山區人文探索

一、八結地名由來

八結,是大嵙崁(大溪)進入北橫公路、角板山、巴稜、宜蘭山區的入口,從這特殊地名的沿革,早已蘊含了豐富的人文史蹟。本文從八結的地名起頭,介紹先民的開墾、建設,歷史遺留下來的地方遺產、人文景觀,以及古道、產業及傳說故事……。

八結地區最早的名字,從清朝嘉慶年間的「湳仔」,閩南話指的是河水停滯,爛泥充斥的地方;光緒年間,改稱由湳仔變音的「南雅」;直到日治明治年間,被「八結」之名所取代,當時八結保範圍之大,還包括了現在的阿姆坪、大溪坪、水井、大灣、湳仔溝等地,而「結」可能是荷蘭人佔領台灣時的行政劃分之名。到了光復後的民國三十四年,因本地的復興宮而改稱復興里;五0年代更因北橫公路八結隧道的重修,當時的省府主席黃杰先生題為「百吉」隧道,而有現今復興里百吉之名。

二、八結人文風貌探索

先民的開墾與遺跡

過往的歲月,在八結刻畫了一道道的歷史痕跡。從族群的墾拓演變來看,這片土地的主人,從數百年前泰雅族遷徙至此,到清道光年間開墾大溪三層山區的陳集成墾號、同治年間士林漳州人潘永清開墾的湳仔溝、八塊厝(八德)人呂阿姆開墾的阿姆坪、光緒年間林勝源墾號(板橋林家)……原漢之間的土地爭奪;台灣巡撫劉銘傳的「開山撫番」、日治時期白石山沿線的隘勇線推進、枕頭山…等大小戰役,以及黃希隆秀才開發湳仔溝……,直到漢人完全掌握八結這片山區為止。加上近百年來產業、交通和生活空間的變化,如製腦(樟腦)、製茶、採煤,輕便車軌道、灌溉水圳的興築、北橫公路的開鑿、石門水庫的興建等等,更豐富了八結的人文風采,值得大家細細的品味。

阿姆坪與十四命公

在先民開墾的過程中,「阿姆坪」的地名,正是紀念昔日入山開墾此地的呂阿姆等人而來的;而位於阿姆坪碼頭附近的「十四命公」古墓,相傳是當時呂阿姆帶來的八塊厝人,因中元普渡而回八塊厝拜拜,只留下十四個人守寮,這十四個人卻在當天全部遇害,所以合葬稱為「十四命公」,以前八結人在農曆七月初一時,還有集體祭拜十四命公的習俗呢!

復興宮

位於八結街上的復興宮,是八結人信奉開漳聖王的信仰中心,其實最早源自光緒十六年蓋在阿姆坪的「南雅宮」,就連復興鄉三民的東興宮、角板山的福興宮,還有觀音鄉樹林村的復興宮,都從南雅宮而來。南雅宮從被燒毀、復建,到因成為水庫興建淹沒區而遷建於現址,這其中有著「啞童」等許多的故事呢。

八結老街

八結街上兩旁的民宅,原來是日本明治、大正年間的日商「三井株式會社」在八結製茶所蓋的農舍,作為採收、發送茶菁的所在,八結地區種茶的歷史已久,現在還可欣賞少數的茶園風貌。當年八結分教場的教室也設在這裡,客家文學大老鍾肇政先生小時候也曾住過教師宿舍喔。

放料仔

現在在街上開雜貨店的呂老先生,年輕時候還曾經吃過「放料飯」呢!在打鐵寮古道有「弄料崎」,是把山區的木材從崎頂順著山溝或陡坡滾下來;而閩南話的「放料仔」,就是把砍伐的木材,用水利把它從高山上放流到平地來,放流的都是高級檜木、肖楠等等,當時木材從大漢溪上游支流的四稜放到巴崚,再到石門,至少要好幾個月,晚上睡在山洞之中,靠捕撈大漢溪的苦花魚、石斑、香魚、蝦蟹,採摘野菜維生,這種特殊行業所經歷的點滴故事,可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呢!

湳仔溝古厝與秀才宅

在湳仔溝溪兩旁,也就是過百吉隧道右轉往水庫的承恩路兩旁山區,可以看到一些古樸的三合院古厝,依山傍水地座落在湳仔溝山和八結山山腳下,這裡主要以李、游和倪姓為主,附近種了許多綠竹和玉米田。而八結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則屬位於永成花園後方,建於日治大正年間的八結「秀才宅」。秀才指的是光緒年間的武學秀才黃希隆,在劉銘傳於大嵙崁設立全台撫墾總局的年代,他曾領軍征討角板山一帶,隨後並開發了湳仔溝溪中上游精華區的七、八、九結;最為人樂道的是他還從外地引進了山奈花(即野薑花)呢!八結秀才宅興建之前,他也在阿姆坪、鱉形仔、石秀坪都蓋了秀才宅,可惜這些古厝都已被水庫淹沒。

石門水庫vs水底下的家

民國五0年代修築的石門水庫,成為北部著名的觀光景點。水庫的水域在八結境內就佔了百分之七十以上,由西到東包括了大灣、水井、龍珠灣、二層坪、大溪坪、阿姆坪及枕頭山水域,因此以前的南雅宮(復興宮的前身)、舊柑坪的隘勇營、八結早期的開墾重心阿姆坪三角洲,以及水流東溪的下游平原……,都成了水庫淹沒區了。而當時住在大漢溪畔的人們,還包括了對岸的復興鄉奎輝、竹頭角(長興)、高遶坪等地的泰雅族人,大多被安置在觀音鄉的大潭、樹林一帶,成了搧海風、吃蕃薯的「海口」人,其中悲歡離合的遷移故事,更是享受水庫水利資源的我們,所應感同身受的。

水庫乾旱之時,還依稀可見以前人們留下的梯田、地基等痕跡,尤其在枕頭山山腳,只剩橋頭基柱的長興橋,都是歷史的見證。到水庫、阿姆坪碼頭遊湖之時,除了欣賞大漢溪河階群、美腿山、枕頭山、奎輝口、竹頭角渡船頭等美麗的自然生態風光外,不妨多給自己一些人文的想像空間。

愛情島的傳說

除了大漢溪主流外,八結主要的兩條溪流,是屬大漢溪支流的湳仔溝溪和水流東溪(即三民溪)。以前在水流東溪入大漢溪之前的枕頭山和東屏山(龍鳳山)之間,形成了深廣坑(古名尋廣峽)的大峽谷,在清光緒年間的山區征討戰役中,曾經在深廣坑對面枕頭山的一處隘寮,傳出一段年輕隘勇和泰雅族少女之間的愛情故事。現在在水庫滿水期,從阿姆坪碼頭向水流東溪和枕頭山望去,就可看到傳說中深廣坑峽谷浮出水面的「愛情島」,聽說只要乘船繞島一週,就能「有情人終成眷屬」。

新福水圳

上述的兩條溪流也造就了大溪河東地區灌溉農田的重大水利工程-新福圳。水流東溪的水從三民蝙蝠洞附近的大窩,修築引水隧道引水注入湳仔溝溪;而新福水圳就是引湳仔溝溪的水,通過大艽宮古道附近山區的隧道,導入頭寮大埤後流入新福水圳,在湳仔溝尾的大艽宮古道崎腳,就可看到一處水圳的導水口。這三段引水隧道總長達一千六百公尺,直到民國五十九年才竣工通水,照顧了無數的「看天田」,但湳仔溝溪沿岸長年的洪害,直到近年才開始計畫以生態工法整治,希望兼顧防洪與生態的整治之後,能成為八結發展生態旅遊的新地標。

八結的古道

由於八結地屬山區入口,又有大漢溪之便,早就成為大嵙崁入山的要道。八結的聯外古道有三條,一是大艽宮古道湳仔溝尾段,二是湳仔崎古道,三是石龜坑古道;至於八結境內的主要古道也有三條:分別是大溪坪古道、二層坪古道和湳仔溝杉仔崎古道。

聯外古道

「大艽宮」古道從西邊的頭寮竹篙厝,爬上頭寮山和溪洲山之間的鞍部,往東下到湳仔溝尾的懷德橋,可接上八結境內的二層坪古道。這是古時候開發內山的要道,在光緒十七年阿姆坪南雅宮被焚燬的事變中,墾民的撤退路線就是走大艽芎、竹篙厝到內柵;甚至在日人據台的第三年(1897),日本學者伊能嘉矩就是從這古道進入角板山山區,從事泰雅族生活的踏查呢!。在鞍部附近的「菩提嶺觀景台」,夜晚可以觀星,白天則能欣賞水庫集水區的湖畔美景,以及從湖口台地、桃園台地、林口台地到八里、觀音山和部份台北盆地的風光盡收眼底,更可遙想幾十萬年前大漢溪的前世--古石門溪,如何歷經了滄海桑田,從古石門沖積扇孕育出湖口台地,到地殼變動導致河道不斷北移而創造了桃園台地,最後因台北盆地的陷落,在三萬年前的「河川襲奪」中,命運的繩索把古大漢溪和古新店溪連接了起來,竟然在幾萬年後造就了大溪幾十年的繁榮。

「湳仔崎」古道則是八結成庄以後,八結人上街必走之路。西從新埤(即慈湖埤頭)草磋坑入山,接到湳仔溝山的鞍部、湳仔崎頭,即現叫「總督府」的地方下山,再爬杉仔崎到八結。這裡在日本明治年間屬於白石山隘勇線的一個點,跨越溪洲山脈的古道和現在的總督府步道相當接近,不過現在從草磋坑到湳仔溝的路還沒有復原。

「石龜坑」古道,後來在明治四十三年開闢了輕便車路,而古道下方的百吉隧道於昭和十九年打通後,因為初開的隧道,沒有拱石,常常坍方,這條又名「磞孔崎」的古道常被利用,取代了湳仔崎古道。古道的崙頂叫做「高台」,是昔日輕便車行走的休息站,在日治時期叫「宮之台」,是紀念當時的日本親王秩父宮殿下而命名的。在民國五十七年隧道重修完成以前,八結人從隧道摸黑通過時,都要手舉以竹片做成、點火的「榛仔火」來照路,非常有趣。這條古道就是現在的「百吉林蔭步道」,是健行、賞鳥、賞蝶、賞螢的好路線。

石龜坑古道還有一條支線,和通往白石山、水流東(即三民)地區的「打鐵寮」古道相連接。打鐵寮古道是清朝時代通往內山的要道,從三層的打鐵寮經關牛坳、撞料崎,過東興橋或木橋到白石山,然後進入石壁腳到水流東,其中的「阿母伯」柑仔店、舊崗哨、龍過脈埤、東興橋、樟樹林、白石山大石壁……,都是珍貴的生態與人文景觀。

 境內古道

八結境內的古道,從海拔約四百公尺的八結山(金合盒山)向四面八方伸展,境內的茶菁都要經過這三條路挑到八結收菁所來,所以也可以叫它們「挑菁」古道,還可以和聯外古道互相連接。

「大溪坪」古道從永成花園前的廖厝登山口上山,從大崎頂到鳥腱,轉回崙頂,向南下到大溪坪;「二層坪」古道也從廖厝登山,到大崎頂左轉經覓龍亭、楓樹林到二層坪腳,和大艽芎古道相銜接;從大崎頂還有一條走薑母坪往下的「杉仔崎」古道,其中有一段圳仔頭坑相思林,是賞鳥區。此外還有一條從百吉國小登山口的步道支線,往登龍坡、大石公到崙頂,可接上大溪坪和二層坪古道;還有往阿姆坪碼頭的支線,都已經打通了。

三、結語

除了上述的人文景觀之外,八結地區因特殊地理位置而曾存在的隘勇線、隘寮,以及傳統產業如製腦(樟腦)、煤礦、伐木等等,至今只留下些許的蛛絲馬跡。現在可見的產業,則是綠竹筍、茶葉、環湖遊艇,還有近年來蓬勃發展的觀光農場、蘭園、花園……。

八結原本豐富的花、鳥、蟲、魚等自然生態,加上珍貴的歷史、人文資源,希望透過八結人社區營造的努力,永續發展出好山好水的生態旅遊和生活空間。

 

打鐵寮古道生態人文探索 大艽芎古道生態人文探索 大溪八結山區人文探索

 

自然環境與文獻探討分類及運用植物與人文原住民達人與活動教學與設計古道之旅教學資源網站地圖田心國小

:版權所有C 2009桃園縣大溪鎮田心國民小學. All Rights Reserved.
::33555 桃園縣大溪鎮文化路120號 地理位置圖 / 電話:03-387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