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的自然環境與文獻探討

在台灣有幾個地方,或許是地理環境的特殊,或是因為歷史時空的演變,也許是族群互動的結果,像是南投埔里、屏東恆春和花蓮的玉里,都成為多元族群聚集之處,彼此的文化互相競爭、同化或融合,使得這些地方展現了更豐富而多樣的生命力,大溪地區也有這種特性。

「鄉土植物」,指的主要是為人們生活周遭所應用的植物,她們不只受到氣候條件和時空環境的影響,更是生活在這裡的一群人,和環境、和彼此之間互動下的「產物」。因此,不同的一群人在同一個地方,可能就發展出不同的鄉土植物;而相同的一群人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鄉土植物也存在著變動的可能;但是不同地方或是不同的人,也可能發展出相同或類似的鄉土植物;而同一種植物,卻也可能被不同地方或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應用。

一、大溪的自然環境:

先從自然環境對大溪鄉土植物「產業化」的影響來看,大溪地區被大漢溪所貫穿,自然在地形上以大漢溪的河階台地為主,而大漢溪東岸(俗稱河東)的三層地區,包括坑底、三層、頭寮、尾寮、水流東等地,屬於高位河階,因為地質形成的年代較久,表面的礫石已風化為鐵鋁化合物的紅土,有著強大的磷酸固定能力,適宜栽培茶樹,所以三層地區,早年曾大規模栽植茶樹;紅土的膠結性質也成了燒製紅磚的上好原料,所以日治時期大溪、龍潭一帶有許多的磚窯場。 至於在大溪東南部份的山地,標高都在 700公尺以下,約呈東北~西南走向,有金面山、白石山、草嶺山、頭寮山、溪洲山、枕頭山等。這些山地與丘陵,早年生長許多茂密的樟樹,地底下則蘊藏了豐富的煤礦。從西元1860年淡水開港後,這裡又大量栽植茶樹。當時的大嵙崁是大嵙崁溪上游最大、也最深入內地的河港,掌控山區的樟腦、茶業、木材等自然資源與物產,成為山地物產對外交易的集中地。到了日治時期,煤礦產業興起,直至民國79年(1990).才完全終止採煤。

除了上述地理環境外,大溪在氣候條件方面相當不錯,雨量充沛,日照也長;只有土壤條件比較欠缺理想,山地以石質土居多,台地則以紅壤為主,排水不佳,土質也呈現酸性。整體的自然環境相當適合植物、動物的生長,我們以《大溪鎮誌地理篇》和《桃園縣誌土地志》為主,整理出大溪地區物產中的植物種類。(見本章節附錄一:大溪地區植物物產種類表)

二、大溪的歷史文獻探討:

再從曾經生活或活動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的歷史來看,現在的大溪,表面上看來似乎以閩南人(尤其是漳州人)為主。但是從《大溪鎮誌》等歷史及考古文獻的探索,我們知道,在距今三千五百年至二千年之間,大溪就有人類在此活動,這從員樹林遺址和犁頭尖遺址,以及頭寮、枕頭山麓、大嵙崁、角板山、阿姆坪等地發現的史前遺址,都足以證明當時的人們可能以簡單的農業和採集維生。

早在幾百年前漢人移民大量入墾大溪之前,這裡便有許多的平埔族社群和泰雅族部落在此居住、活動或開發。以日治時代官方的調查顯示,大溪、復興的泰雅族人,主要是「大嵙崁番」這一支聚落群。而泰雅族所運用的「鄉土(民族)植物」,從台灣總督府的《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書中可以大略得知,我們在「教學範例」中會提到一些。現在大溪瑞源里「番仔寮」的地名,就是其中一個可能的證據。

至於大溪的平埔社群,從日治時代學者到李壬癸、潘英海、詹素芬等學者的研究,主要是「南崁四社」(是否歸類為凱達格蘭族人則有爭議)中的「霄裡社」社群。他們運用的鄉土植物,以生產適合旱作的耐旱植物為主,如蕃薯、芋頭和一些小米,還有用竹子搭蓋房屋,採通草、水藤作為交易日用等等。現在除了龍潭「蕭家」是霄裡社的後裔之外,平埔族在大溪似乎沒有留下多少足跡,但是其實有些文化、鄉土植物的運用,如以莿竹、文殊蘭為田界,以五節芒為地界,嚼檳榔…,多少都受到平埔族人的影響呢!

大嵙崁河西地區,在清朝初期,土地大多是由平埔族霄裡社蕭家(知母六)和通事黃燕禮(粵籍)所掌握。而埔頂「仁和宮」的建廟傳說中,則有漳州人陳氏兄弟從滬尾沿大嵙崁溪上溯到栗子園、埔頂一帶的事蹟。根據學者的研究,河西的埔頂至八塊厝一帶,早在清雍正年間就有廣東梅縣的吳清禮入墾,乾隆六年開鑿「霄裡大圳」的水利灌溉,導致包括閩人十一姓等大量漢人的陸續入墾本地;甚至根據泰雅族大嵙崁群族人的口傳,其先祖Boutar曾經驅趕原住的Sirmajiun人(一說為平埔族人),然後沿大嵙崁溪而下,成為大溪土地的主人。這些都說明了這裡曾經是平埔族、泰雅族和後來大量入墾的廣東、閩南人互動頻繁之地。

李騰芳古宅至於河東地區,主要是由佃首和墾戶經理,大多都是設屯後才開墾的,在大溪地區的古文書中,就時常可見霄裡、龜崙二社的通事、管事署名在古文書中。從乾隆初年嘉慶的漳州人陳合海、江番,粵籍的謝秀川、賴基郎,到嘉慶年間的「十八份公」建福仁宮、粵籍的鍾房緒建蓮座山觀音亭,而觀音亭成為桃竹苗地區客家人的信仰中心之一,每當農曆過年來此祭拜的客家人不計其數。而同屬漳州的月眉舉人李騰芳家族和現在「板橋林家」的林本源家族,對大溪的影響更是深遠。

在山區方面,陳集成墾號、林本源墾號和泉州人黃安邦等開山入墾的移民,和泰雅族人之間的戰爭、合作等互動的頻繁,除了在打鐵寮等古道上可尋覓蛛絲馬跡之外,現今的尾寮靈應萬善堂後面還存有一組嘉慶11年所立的「漳廣綱義烈士諸公墓」之石碑,可能是當年紀念墾拓三層地區的漳籍、粵籍之人,與原住民對抗而犧牲的人。(有關大溪地區漢人拓墾概況,請參考下本章節的附錄二:文獻中所記載大溪地區漢人拓墾簡表)

在政治、社會的演變方面,除了上述淡水開港的影響外,清光緒12年(1886)巡撫劉銘傳在大嵙崁開設全臺撫墾總局,對山地番界進行討伐,在水流東、阿姆坪一帶,已廣闢溝渠、水田,伐木熬腦,墾民腦丁多達2,500餘人。現在的普濟堂附近有一匾額,上有當時巡撫邵友濂所題:「俎豆同榮」,就是清廷為了祭祀在「開山撫番」戰爭中死亡的官兵、漢人百姓和泰雅族,以示漢番一視同仁。到了日治時期,大溪地區有數千個日本人和漢人在山地從事製腦為主的工作,還有1910至1914年間的「五年理蕃事業」時期……,這些演變和族群之間的互動,都會影響鄉土植物的演變。光復以後的外省籍、花東地區阿美族等原住民的遷入,也為這裡帶來更豐富多元的「鄉土植物文化」。

要瞭解大溪地區的鄉土植物文化,就不能忽略上述各個族群本身的鄉土植物運用,以及他們在這裡生活、互動所創造出來的相關文化。

附錄一:大溪地區植物物產種類表

植物分類

植物名稱/科名

備註

喬木

針葉

台灣肖楠/柏科  竹柏/羅漢松科

 

常綠

檳榔/棕櫚科   鳳梨/鳳梨科   荔枝、龍眼/無患樹科

香蕉/芭蕉科   柑、橘、柚、枇杷/芸香科 

山茶/山茶科   江某/五加科   木麻黃/木麻黃科 

相思樹/含羞草科   大葉桉/桃金孃科   樟樹/樟科  烏心石、紅八角/木蘭科

箭竹、桂竹、麻竹、綠竹/竹科

 

落葉

桃、李、梅、櫻花/薔薇科   /楊柳科   /蕁麻科 

破布子/紫草科   流蘇樹/木樨科   台灣櫸/榆科 

刺桐/蝶形花科   梧桐/梧桐科     /金縷梅科 

 

灌木

/厚皮香科     杜鵑/石南科 

 

草本

抗稻、糯稻、小麥、玉蜀黍、粟、甘蔗、茅草、香茅/禾本科

大豆、碗豆、蠶豆、菜豆、落花生、田青/豆科

南瓜、冬瓜、絲瓜、胡瓜、苦瓜、西瓜、瓠/葫蘆科

蔥、蒜、韭/百合科   茄、番茄/茄科   甘薯/旋花科

/蘘荷科    芹、胡蘿蔔/繖形科     /天南星科  /睡蓮科    芥藍菜、蘿蔔/十字科   /菊科 

菠菜/藜科

 

 

附錄二:文獻中所記載大溪地區漢人拓墾簡表

開墾年代

開墾者

籍貫

開墾地區、事項

資料來源

雍正初年

呂祥墜

漳州詔安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

乾隆初年

徐拔雲

潮州鎮平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

乾隆初年

謝秀川

 

 

〈桃園廳志〉

乾隆初年

陳合海、江番

 

上街、下街

〈大溪誌〉

乾隆17

蕭朝宜

漳州

缺仔庄至粟子園庄帶

〈大嵙崁沿革誌〉

乾隆20

謝秀川、賴基郎

粵籍

石墩至內柵

〈大嵙崁沿革誌〉

乾隆20年間

邱、廖、古、張、戴、倪等姓諸人

漳籍、粵籍

石墩至內柵

〈大嵙崁沿革誌〉

乾隆20

陳合海、江番

 

上街、下街

〈桃園廳志〉

乾隆34

林祿

 

粟子園

〈高等林野調查公文類纂〉

乾隆中葉

 

簡斯苞、簡忠有、簡東有、簡年昌、簡義昌、簡義直

漳州南靖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

 

乾隆中葉

廖鵬翌

惠州陸豐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

乾隆中葉

湯兆鳳

潮州鎮平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

乾隆53

謝秀川

閩籍

 

〈臺灣名勝舊蹟誌〉

乾隆53

謝秀川、賴基郎

漳籍

田心仔、月眉一帶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

乾隆53

陳合海、江番

漳籍

上街、下街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

乾隆末年

陳懋詩、陳懋義、陳懋主等兄弟九人

泉州安溪

大溪鎮內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

乾隆末年

鄭國、江顯佑

粵籍海澄

大溪鎮內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

乾隆末年

藍正

漳州漳浦

大溪鎮內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

乾隆末年

 

張秀蘭、張秀書兄弟後裔,吳仲立、吳仲金兄弟

粵籍鎮平

 

大溪鎮內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

 

乾隆末年

鍾朝香

粵籍五華

大溪鎮內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

乾隆末年

戴有金

惠 州

大溪鎮內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

嘉慶15

朱朝陽〈朱觀鳳〉

粵籍

三層庄

〈高等林野調查公文類纂〉

嘉慶15

陳漳合、江全興

 

上街、下街

〈大嵙崁沿革誌〉

嘉慶18

十八份公

漳州

建福仁宮

〈大嵙崁沿革誌〉

嘉慶18

鍾房緒

粵籍

建觀音亭

〈大嵙崁沿革誌〉

嘉慶19

何煥彩

 

墾新溪洲

〈高等林野調查公文類纂〉

嘉慶19

 

林平侯

 

漳州

 

遷居下街,墾內柵、頭寮、南興、缺仔、員樹林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

 

嘉慶中葉

呂房養

漳州詔安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

道光8

陳集成墾號

 

取得三層墾權

〈高等林野調查公文類纂〉

道光8-9

 

粵籍

醮寮埔庄

〈大嵙崁沿革誌〉

道光10

 

陳集成

 

 

 

朱觀鳳之子朱聰英將三層墾地賣予陳集成

〈大嵙崁沿革誌〉

 

道光10

金順成墾戶

 

墾永福庄

〈高等林野調查公文類纂〉

道光25

何朝祥

粵籍

新舊溪洲庄

〈大嵙崁沿革誌〉

道光26

陳姓墾民

 

烏塗窟庄

〈大嵙崁沿革誌〉

咸豐7

林本源

 

買何朝祥新舊溪洲庄之墾權

〈大嵙崁沿革誌〉

同治4

潘永清

 

集股開墾湳仔溝

〈大嵙崁沿革誌〉

同治6

潘永清

 

開墾山區製腦

〈桃園廳志〉

同治6

潘永清

 

開墾山區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

同治7

黃新興

 

招佃開墾水流東並製腦

〈大嵙崁沿革誌〉

同治7

黃安邦

泉州

墾大嵙崁東金面山區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

同治7

黃安邦

泉州

墾烏塗窟,大興茶業

〈大嵙崁沿革誌〉

同治10

金永興墾號、廖乾旺

 

墾水流東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

光緒04

李永源

 

承辦湳仔溝墾務

〈大嵙崁沿革誌〉

光緒08

金永興

 

新勝庄

〈高等林野調查公文類纂〉

資料來源:張朝博,《1945年以前大溪舊街區聚落空間之構成與發展》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1999),頁48-49

 

自然環境與文獻探討分類及運用植物與人文原住民達人與活動教學與設計古道之旅教學資源網站地圖田心國小

:版權所有C 2009桃園縣大溪鎮田心國民小學. All Rights Reserved.
::33555 桃園縣大溪鎮文化路120號 地理位置圖 / 電話:03-387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