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理念 團隊成員

前言

還記得小時後,鄉下到處都長有無患樹。阿嬤都是用「無患子」的果實來洗頭髮、洗衣服;如果我們身上長了魚鱗癬、乾癬、紅疹等皮膚病時,阿嬤也會用無患子的果實,一邊加水來搓揉皮膚,一邊口中念念有詞:「請無患子來驅走附身的邪魔。」晚上走夜路或經過墓仔埔時,也會在口袋裡裝幾顆無患子的果實,或是拿根無患樹木材做成的木棒來避邪。因為無患子能夠產生細白的泡沫,含有天然的滅菌素,種子還有退燒、止血、去痰之用,還是台灣彌猴和松鼠愛吃的食物喔!

大溪靠近山區,我們曾在打鐵寮古道上,聽這裡的阿公、阿嬤說著以前的故事:採竹筍,採各種野菜充飢;摘野生的刺苺當作飯後水果;用月桃的種子,當做清喉潤聲的「口味兒」,還用葉鞘來編織涼席、製作籃子等;在清明節前後採鼠麴草的嫩莖葉,加在糯米團中做成草仔粿,也有加上桑葉、青苧麻或雞屎藤的草仔粿。被虎頭蜂螫傷時用姑婆芋的汁液來抹傷口解毒,還用葉子拿來包肉或墊魚呢!

除了食用以外,還有更多的生活所需都是運用多采多姿的鄉土植物而來!像是用馬籃(俗稱大青)來做染布的顏料;拿五節芒的莖稈來編掃帚、築籬笆、搭屋頂等。還有用山棕的葉子和葉柄做成掃帚、繩索,葉鞘做成成刷子,棕毛做成簑衣;採山黃麻的葉子作為飼料,木材就用來做木屐、火柴棒、農具等。在靠近頭寮、慈湖一帶有地名叫「莿仔寮」,就是因為在住屋四周都種莿竹來當作圍籬而來的呢!

尤其早期的大溪山區滿佈樟樹,樟腦油可以除蟲止癢,還能提煉香水、火藥、煙火,更是製造家具、雕刻的最佳材質。閒暇之餘,摘水同木(又名豬母奶)的果實當作竹槍的子彈來玩;而楓香和芭樂樹更是製作陀螺的好材料,大溪的陀螺王就是這麼來的喔!

在大溪多元族群中的原住民,更是利用鄉土植物的高手:在泰雅族中,將食茱萸的木材拿來製作刀鞘,滷肉或煮湯時則添加葉片使食物味美。台灣魚藤的根、莖含有魚藤酮,磨成粉末溶於丙酮中,是有效的殺蟲劑,用它來毒魚,只會讓魚類暫時行動遲緩,算是相當有生態觀的捕魚方式了。「山胡椒」(泰雅語「makauy」)除了葉片當作胡椒粉外,嚼食果實可以消除疲勞,更是製作傳統樂器「口簧琴」的材料;尤其將成立的「馬告國家檜木公園」,「馬告山」正是以山胡椒命名的山呢! 而阿美族運用各種野菜烹調成道道佳餚,像山蘇、過貓、藤心等等,早已成為美食的代言者了。

瞭解鄉土植物和人們的生活曾經是那麼地貼切,再反思現在的學校教育內涵,使我們有了的深切反省和期盼;從「鄉土植物」出發,我們思考到以下的教育問題,並從問題當中發現了「行動研究」可能帶來的教育契機:

一、鄉土植物和人們的生活關係密切,舉凡食、衣、住、行、育、樂都少不了它,它更是台灣各族群的老祖先們所累積、傳承的生活智慧,在以往的社會自有其文化傳承的機制;但現在的教育內涵並沒有提供轉化或傳承的機制,使得如此珍貴的文化出現了斷層,連帶導致了不同世代生活經驗與價值的斷層,人與土地情感的疏離,這也正是現代教育上的一大問題。

二、在推動九年一貫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學校本位課程、鄉土教育、環保教育等都成為學校課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一環,但是現有的教材在這方面卻非常缺乏,即使有也只是以抽象、零碎的鄉土資料呈現,不易作為老師教學活動的課程設計之用。

三、鄉土植物作為教學素材,既可以提供自然與生活科技、社會、語文、藝術與人文及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統整或連結,又能將相關議題融入的課程內涵加以生活化與深化,而這些都需要第一線教師透過在地的行動研究,蒐集、整理這些寶貴的資源,並轉化為各領域的教學設計,讓學生透過此生活化的學習,培養出關懷、尊重生命與土地的情懷,以及真正帶得走的知識和技能。

四、桃園縣大溪地區靠近山區,擁有珍貴的多元族群文化,包括原住民中的泰雅族、阿美族,閩南、客家及外省族群等等。不同族群有不同的鄉土植物文化及價值觀,但是學生在平常的學校課程中不易接觸這些「異文化」,難以相互欣賞、尊重,甚至一般漢族的教師和學生,對屬於少數的原住民學生有輕視或排斥感。希望透過鄉土植物訪查、教學設計與學習活動,不同的文化藉此分享交流,相互成長。

大溪地區以觀光產業,包括人文景觀、自然生態以及近來發展的休閒農業為主,觀光農場、藥草花園等行業日益蓬勃,但這些休閒活動仍多以商業消費為主軸,至多加上一點人文歷史,較少涵蓋生態觀點;而鄉土植物此主題所延伸的多樣性活動,恰可提供精緻的生態內容,深化本地生態旅遊之內涵。

 

 

設計理念

研究預期成果
  1. 建置大溪地區鄉土植物教材庫,充實學校本位課程及地區鄉土教材,提升地區生態旅遊內涵。

  2. 落實九年一貫教育統整學習精神與做法,以鄉土植物為題材及內容,設計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社會領域、鄉土教學等課程教學活動具體內容,並融入資訊科技及環保教育等議題。

  3. 提昇教師專業成長,透過研究團隊成員間對話、田野調查及舉辦講座、研習和成果發表會等,推廣鄉土教育及行動研究實戰經驗。

  4. 讓學生從參與鄉土植物之田野調查與訪談中,成為課程設計的主角,因而更瞭解家鄉的人、事、物,同時培養探索自然生態的興趣與愛護自然之情。

  5. 讓社區家長及地方資源透過行動研究的過程,成為協同教學的夥伴關係,同時提供家長瞭解、參與學生學習活動德機會,結合教師、家長和社區力量。

  6. 使學生在生活環境中學習成長,並突破傳統紙筆測驗,結合學校周圍環境及資源,進行多元評量。

  7. 活化教學現場,使鄉土植物走入教室,並將教學帶出教室。以“無患子”是早期農業社會重要清潔劑為例,與其看教室中的掛圖或教學媒體,遠不如到教室外,實際看看“無患子”植株的全貌,並採收來實際使用。

  8. 桃園縣大溪地區靠近山區,擁有珍貴的多元族群文化,而不同族群有著不同的鄉土植物文化,及其背後所隱含的文化思考與價值觀,透過鄉土植物訪查、教學設計與學習活動,不同的文化藉此分享交流,培養學生尊重、欣賞多元文化的態度。

 

 

團隊成員

站專案成員:

文字/朱信維 網頁製作/莊紫蘅

本網站建置資料來源:

中小學教師行動研究
「鄉土植物走入教室—以桃園大溪地區為例」
(作者:朱信維 洪秀杏 高麗娟 蔡璦蓮 張玉麒)

 

回上方

 

自然環境與文獻探討分類及運用植物與人文原住民達人與活動教學與設計古道之旅教學資源網站地圖田心國小

:版權所有C 2009桃園縣大溪鎮田心國民小學. All Rights Reserved.
::33555 桃園縣大溪鎮文化路120號 地理位置圖 / 電話:03-3872008